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热游文学网 > 中外名家随笔精选集

第一章 笑与泪

中外名家随笔精选集 | 作者:书凡 | 更新时间:2017-05-01 14:59:06
(快捷键:←) 第一章了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推荐阅读:
  张中行

  记得同学而早几年毕业并过早归道山的梁遇春先生写过一本书,名《泪与笑》,还记得昔年看过,内容如何,早已忘光了。如果书名记得不错,我这里想借用,变尾为头,变头为尾,以说明在文学领域内,围绕着笑与泪,也还有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而如何处理,自然又是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已的。问题不小,因而泛论,就会牵涉的面广,费的话多。我无此精力,更无此学力,所以不得不大题小作,办法是因事以见理,而事又是近在眼前,举目可见的。

  笑来于欢乐,泪来于愁苦,语云,人生难得开口笑,有谁不欢迎欢乐呢?可是说到文学作品,情况就不这样简单。可以举抽象之证,是引人发笑的作品未必好,引人落泪的作品未必不好。也可以举具体之证,创始的(咏雪)打油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可以引人发笑,并不好;《羌村三首》,始于“峰嵘赤云西”,终于“四座泪纵横”,会使人陪着落泪,公认为很好。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人生是复杂的,口腹之欲以外还有所谓价值,或者说,怎样活才更有意义。价值,意义,来于什么,很难说;勉强说,是于物的享受以外,心灵方面还有美和善的所得。而这所得,有时,甚至常常,是由泪来,而不是(甚至不能)由笑来。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写,看,就不该与笑结缘呢?也不好这样说。总之,情况过于复杂,泛说总难于一网打尽。不得已,只好另寻门路,改为说所见,就事论事。

  因为想说与笑有关的,由文学革命说起。其时不标榜百花齐放而容许自由主义,所以无论就题材说还是就所宣扬的信条说,都是五花八门。也有以取笑为宗旨的,不多。我上中等学校时期看过,随着眼在文字的行列上运行,确是常常发笑,可是笑之后想想,尤其与读雨果《九三年》、狄更斯《双城记》、托尔斯泰《复活》之类使人悲伤的作品相比,究意有什么获得呢?除了知道有这么个可笑的人以及一些可笑的故事以外像是没有什么获得。这所谓获得,是指心灵上深有所感而久久不忘的一些什么。看过一笑,没在心灵上留下深有所感的痕迹,就是没有获得。我有时想,读这样的小说,与听相声性质相似,也确是笑了,而所得,也只是笑笑而已。

  新时代还来了新花样,是有个不很短的时期,不许笑,因为笑与嘲是近邻,怕笑而把嘲带进来,只有忆苦思甜,在这后一半思的时候是例外。有了这严格的限制,所谓文学作品就成为单一的。自然,形式可以多样,如有人写小说,有人演样板戏,有人写散文,还有人吟诗。而主旨则殊途同归,曰“圣代即今多雨露”。颂圣,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古人是正颜厉色说,天不变,道不变,今人当然也要这样。主旨单一,连带写法也就形成如曲中之有套数。以小说和样板戏为最标准,如好人都是为什么什么而宁愿牺牲,坏人都是阴险鬼祟,宁愿走向最后的覆灭。牺牲,覆灭,都生命攸关,佛家所谓生死事大,所以都不笑。而现实,人是有哭有笑的,也就有不少好坏(假定有标准能够分得公平合理)兼之的。出于套数的作品与现实有距离,甚至大距离,而且总是正颜厉色,日久天长,读者,如跃进时期之天天吃白薯干,不敢说坏,总不免于烦腻,掉头而去。

  不知是根据人情还是根据物理,物极必反,于是而捆绑的绳索格一些,其间又加入个商业意识,于是而有大量的人以前想笑而不敢,现在用口袋里的钞票间接表示,愿意看点能够引人发笑的作品。语云,有买的就有卖的,于是应运而生,书摊上就出现了一些畅销也确是能引人发笑的所谓“侃”的作品。侃者,借用解释古籍的术语,“注”是不说正经的,“疏”是摘掉阿的帽子,偏偏指陈不愿人看见的伤疤,而这伤疤,是连侃的人,听侃的人,都一古脑儿包括在内。这是人己平等,冤亲平等,而取舍则有个偏爱,是一切伟大变为渺小,一切严正变为玩耍,一切静穆变为喧闹,一切事业变为胡混,一切雅兴变为无聊,一切清高变为污浊,总之是一切花花世界的活动都变为笑料,没有意义。揭伤疤,包括自己的,有机会相看不高雅的一面,也是一种解放。但是看完了嫣然一笑结束,我们就禁不住要问,把一切都侃为没有意义,是否也有点意义?推想的答复可浅可深,不只一种。一种最浅,是上面说过的,人生难得开口笑,譬如买票看小品,听相声,所求不也就是一笑吗?一种稍深,是由来源方面解释,曰事出有因。今和中不好说,说古和外。古是阮籍、刘伶之流,愤世嫉俗而少回天之力,只好日暮途远,倒行而逆施,干脆肚皮装满酒,连礼法也不要了;外可以只引一句成语,曰“*使人化为冷嘲”。理由还可以更深,是侃,笑,意在破,破当然是手段,隐藏的目的才是重要的,那是笑之后的反思,悟,然后是除旧布新,向上。如此侃,能够深入灵魂深处因而产生破立的力量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总有些担心,是多浮在嘴皮子上,没有伴以泪,就是想深入,恐怕也难于如愿吧?至于因听侃而笑的,求能先反思而后悟,就要以具有某程度的文化教养为条件,而文化教养之具有,又要以某种社会环境为条件。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手中只有执笔涂抹之力的,只好多反求诸己。

  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想到,泪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笔下有笑可以,引人发笑也可以,甚至通篇不离开笑也可以。中,早的如《儒林外史》,晚的如《阿正传》;外,东方如《我的猫》,西方如《死魂灵》,就是这样。但是笑之外还有东西,那是慨叹天道的难明,人生的定命,所以笔下的笑总是隐藏着泪,因而引发的笑是含泪的笑。这还是说通常所谓讽刺或幽默作品。绝大多数文学作品是既不讽刺又不用幽默笔调的,那就很容易如《红楼梦》脂批所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此看法本之作者“都云作者痴”的自白;新风说作者有慧目,能预见封建的没落,不从。)哭而成,显然就(至少是用意方面)只有泪而没有笑。就体味人生说,笑是在浮面上滑,只有泪才能深入。所以相声,侃之类也要适可而止,以便给能解者留点余地,看一些能够引来辛酸之泪的。看,要有人写,算作商业意识也好,愿先拿笔而后拿稿酬的,总应该算计算计了吧?
中外名家随笔精选集最新章节http://fahao.reyoo.net/zhongwaimingjiasuibijingxuanji/,欢迎收藏本书
(快捷键:←) 第一章了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新书推荐: 重返十九岁倾世皇妃农家新庄园重生山花烂漫复转军神超级饭店风雷破光芒神决宇宙农民重生之娱乐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