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热游文学网 > 一路彩虹

凑字篇 写作过程论(1)

一路彩虹 | 作者:月关 | 更新时间:2015-12-03 10:23:06
(快捷键:←) 第一章了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推荐阅读:
  正文写作过程论

  鲁珉

  动机的发起与转换

  一、动机的含义和种类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指激励人们实施某种行动的主观原因,使人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内部动力,通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写作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作者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和维持写作行为并将写作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促使写作者拿起笔付诸写作行动的愿望和心灵力量。其具体表现为引发并维持人们写作行为的愿望与意志,以及目的、意向、兴趣、爱好、**、信念、习惯、热情等。

  (二)动机的种类

  ⒈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成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社会动机是指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个人动机是指为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⒉个人动机又可根据动机产生的来源分为被动性动机和主动性动机。

  (1)主动性动机是指作者在接受客观信息刺激时,自动产生的某种写作**,是指由主体的兴趣、好奇而产生的动机。人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不断地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人大脑的刺激,有强有弱。当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起写作的**。有些作家正是由于贫困艰难的生活对作家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不写”。

  (2)被动性动机指的是作者本人没有写作的愿望,但客观形势要求他动笔,不是情动于衷的产物。例如秘书、记者和学生的写作动机,大都是这种被动性动机。

  ⒊根据动机的作用的久暂可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以近期目标为基础的动机。远景动机是以远期目标为基础的动机。写作中,这两种动机都起作用。近期动机是满足远期动机的基础,远期动机是实现近期动机的指导。

  ⒋根据动机的目标指向,可以分为:

  (1)交往性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动机,其写作目的在于交流信息,把文章作为跟他人进行交往的工具。

  (2)价值性动机:其写作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价值,把文章作为体现某种价值的载体。

  二、写作动机的作用

  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与动机相关。写作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必然与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讲,动机在写作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一)动机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一般而言,写作总是有一定目的,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而动机是需要的动态体现,所以说任何写作总是带有动机的。正是在某种或几种动机的驱动下,人们才拿起笔,进行写作。

  例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早就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对牺牲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当局的痛恨促使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二)动机对写作具有指向和调节作用

  动机一旦产生,就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起牵引作用。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作为,就有什么样的为达到动机的努力。某一具体的写作活动,在动机确定以后,就必然无条件地接收它的约束和引导。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业已确定的动机,达到预定的目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议论文,就必须尽可能地调动起在议论文方面的能力,努力写出合乎其文体要求的文章。

  动机的性质不同对写作活动的指向和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作者的动机受其价值观制约,崇高的价值观念使其动机表现出激励和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庸俗的价值观念则使其动机导致文风不正以及追求虚荣和名利等。

  (三)动机对写作具有维持、强化作用

  动机产生后,就对行为起着相对持久的作用,直到该行为结束,除非主体半途修改的动机。动机强度对写作活动的唤起、维持、强化和调节作用影响很大。在写作过程中,动机总是非常顽强地控制着我们按既定目标前进。

  三、写作动机的产生与发起

  (一)生活、知识的积累

  写作动机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在作者心理上产生的反映和影响,即作者在客观事物、社会生活的触发和刺激下启动构思,这是启动构思的物质基础和必然性。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水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不禁产生了《边城》的写作冲动,他忽然情不自禁地对妻子说:“我准备依照她写一个故事给你看!”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他从这位少女烧纸钱和提水的举动中,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一种风俗:在湘西,家中长辈去世之后,小辈就要到就近的河里或井里取些水来,为死者象征性地抹洗一遍,为死者洗去尘世的污垢,祝愿他干干净净进入西天净土。另外,沈从文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祖孙老小二人,凄惨无援。再者,作者从湘西走出,历经艰难奋斗有成,他需要借助一个故事唱一曲真诚善良的颂歌。这一切,最后都融入到小说《边城》当中。

  (二)生命意志的需求

  李贽说:凡为文者“其胸中有如许无壮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1

  (三)情感情绪的积累

  《诗大序》说诗“发乎情,至乎礼。”这就是说,当人被外界事物所深深感动,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时大脑记忆的表象便顿时浮上心头,形成一种极其敏锐、活跃的创作心境,推动着作家进入创作过程,对作品加以构思和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感情的火种使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迸发灵感,使创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作者的情绪和情感积累是产生写作动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爱憎、好恶等情感评判,那么外界的刺激就不会在他的内心产生反映,也就不可能有写作**的出现。

  郭沫若说他在写《凤凰涅磐》这首诗的时候,伏在枕上,全身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就那样把诗写出来了。为什么会有如此横空而来的诗兴呢?这与作者平时的情感积累是有关系的。五四以前,郭沫若由于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失望,也由于来自婚姻的困扰,心中有着许多“民族的郁积”和“个人的郁积”。

  (四)客观事物的触发

  作者有了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只是为动机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只有在某一特定的事物刺激下才会突然找到喷发的突破口。

  作家王汶石曾说,作家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人和事,经历和积累了各种情感,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生活思想,…它们像石油贮存在仓库里一样保存在作家的记忆里和感情里,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忽然得到启发,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石油库里,一切需要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一切细节都照亮,忽然发亮,互不相关的事物,在一条红线上联系了起来,分散在各处的生活细节,向一个焦点上凝结,在联系和凝聚过程中,有的上前来,有的退后去,有的又消失,有的又出现,而且互相调换位置,有的从开头跑到末尾,有的从末尾跑到中腰……一篇文学作品就这样形成了。

  它唤醒了作者头脑中某一方面的情感思想材料,使它们在某一瞬间,围绕某一点,全都活过来——这时,作者笼统的想写的**,终于找到着力点,写作冲动也自然形成了。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启动构思的契机,就在于它们与主体内在世界的呼应,看似偶然的触发,在创造主体心灵中却有着积蓄已久、不得不发的必然性。

  四、培养正确的写作动机

  (一)参加社会实践,激发写作动机

  既然写作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象对待生活一样真诚地对待写作。将写作看成一种切己的需要,把这种切己的需要变成写作的动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只要在实际生活中深深感到有话要说,以至如骨鲠喉不吐不快,才会产生写作的强烈**。

  (二)个人动机与社会动机和谐一致

  写作总是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或轻或重地对社会产生影响。一个有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者,总是紧随时代,贴近民众,不懈地追求着真善美,总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只有这样,作者才会被社会接纳,受大众信赖。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作者,就必须了解社会的需要,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转化成自己的需要。

  (三)变被动动机为主动动机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动机,是产生于主体的材料积累、情感积累、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的,是植根于主体的内在愿望和要求的,是一种情感性的推动力。很显然,作者仅仅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文章是很难写好的。但是被动性动机可以转化为主动性动机。充分认识外部指令的严肃性、重要性,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尽量激发自己对写作内容的兴趣;将客观要求与主观愿望很好地统一起来。只有转化为主动性动机,才能引导作者真正进入写作。

  主旨的确立与创新

  一、主旨的含义和作用

  (一)主旨的含义

  指作者通过文章全部内容(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它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是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反映的主要对象和目标。也叫主题、意旨、意等。

  它很少见诸于明确的文字,是渗透而又超越于具体写作材料之上的范畴,是作者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认知后的理性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写作中常常是以多种形态来表现和存在的。

  (二)主旨的作用

  ⒈使文章言之有物。

  以实用文为例,主旨一旦确立,思路就有了头绪,行文就有了中心,取舍语言、安排结构、运用语言就有了定夺的标准。文中许多条款段落,就能形成一定的内部联系。立意具体清楚,让受文者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2

  ⒉主旨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标准。

  问题不仅在于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而且在于他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作者必须追求吸引读者情感的参与和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着力在独特的人物和事件中发觉普遍的人生意蕴。《红楼梦》第一回:“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由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这类故事,在《红楼梦》之前并不缺少。但没有触及到社会本质,其主旨深度也就远远不及《红楼梦》。

  2、主旨的标3、准

  (一)正确并深刻

  ⒈正确,指所确立的主旨反映了自然的规律和生活的本质。1991年春开始,《解放日报》在头版位置连续刊登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文章主旨是提倡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强调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不应再纠缠在姓“社”姓“资”问题上而坐失良机。文章为改革开放呐喊鼓动,在当时特殊的条件下,引起巨大反响和震动。历史上许多文本能够不因时代变迁而流传千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正确认识。

  ⒉深刻,是指作者独具慧眼,思考深入。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这样的评价:“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惑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过也,岂不谬哉!”项羽是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历来是人们赞慕的对象,然而司马迁以冷静的史家之头脑,分析了项羽其人其事,把对他的评价提到一个高度。败与死之因在于他自身。这就是史家深刻而中肯的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既揭露了封建传统与民族前途的冲突,也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种荒谬性,即人类创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异化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类的发展;而当某些先知者洞见其“吃人”本质发出呐喊时,却往往被视为异端而被隔绝消灭,成为人类进步的牺牲品。主题之深刻为世人所不及。

  通俗小说之所以通俗,立意平庸是一个重大原因。停留在现象层次的寓意,无论其如何逼真地描述出生活的原貌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都难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鲜明并含蓄

  ⒈在应用文体中,凡是通报情况传递信息的,立意必须清晰,让人知道是什么、怎么样,凡是要人去做的,立意必须具体,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⒉在文学文体中,主旨往往表现含蓄,往往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来创造一个“第二自然”,以此来象征、暗示或寄寓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评价;它可能是作者寻找和企图深化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可能是头脑里翻腾着的某种愿望和意愿;还可能是一种萦绕胸怀的情致和理趣以及一时说不清又似有所悟的情感和意境。

  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令人难忘的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首词是写作者与其丈夫赵明诚的离别之苦的。其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是运用折绕的表达手段来抒发词人对其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但表达得十分婉转、巧妙,需要读者用排除法进行逻辑推理去了解词人的本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女性羞于言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词作增添一些含蓄婉约之美的韵味,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王蒙曾经指出,形象大于思想,生活之树常绿,而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作品的思想意义的完成,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有待于文学评论、阅读和欣赏,应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

  (三)集中并丰富

  ⒈集中指文章的主旨凝练成最精要的一点,使其成为全篇的聚焦点而动人心魄。对许多文章来说,意多则乱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就要围绕这个主旨把道理说透说深,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而什么都说不清楚。

  ⒉对文学作品来说,主题往往比较丰富,因为文学创作具有命意的多义性,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晚唐诗人李商隐,一提到其作品,一般都会想到他那隐晦朦胧的诗,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以隐晦含蓄、变幻迷离而著称。如名篇《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惆然。”这首诗历来解说纷纭,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有人以为是怀念情人,有人以为是描摹音乐,有人则认为是伤感身世。细读全诗,这里有如梦似幻的瑟声,也有迷离恍惚的梦境,有飘渺虚无的“良玉生烟”的朦胧情景,更有诗人那迷茫哀怨的心境,这一切都构成了全诗笼罩着的浓浓的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正是这种凄迷朦胧的格调、宽泛抽象的内涵,才造成人们对此诗歧见纷纭。

  长篇巨制当然可以是复合型主旨,其中的副主旨是围绕基本主旨展开的。

  (四)新颖并典型

  ⒈新颖,指文章的主题有独到之处。文章所含的创造的元素愈多,便愈美。我们评价文本思想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根本标准,应当在于看作者是否找到了认识事物的独特角度。由于对他人而言是新鲜的,也就具有了新颖性。“新”建立在独特性上,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⒉典型,即主题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令人难忘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祝福》、《白毛女》、《李双双》、《中国姑娘》在各自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最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作品里面没有今天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那些问题,如果里面不写出我们今天需要的人物来,这部作品在今天就不会有任何影响。

  三、主旨的确立

  确立主旨也叫立意,就是确立某次写作活动企图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受和思想认识的写作行为和写作思维活动。文章立意要达到上述标准并有所创新,是写作主体基本的追求。

  (一)确立主旨的的原则:

  ⒈据材取意

  主旨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正确的主旨来自对全部材料意蕴的全面概括。

  一般来讲,主旨的确立要在写作者所占有的材料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材料支持怎样的主旨,写作者就只能确认怎样的主旨,因为材料对主旨有一定的制约,所以要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主旨。**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3尤其是一些理论文章和实用文章,作者是在获取了丰富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才进而形成主题的。

  ⒉反复开掘

  一般说来,对事物形成某种认识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有值得表现的观念和经验。把脑筋触摸一下而随便说出一种定则,比起自己百般锻炼而造成一种思想,总是容易得多。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应当有一定的深度。在实用写作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要发掘材料中最有价值最富有本质意义的主旨,力求由现象看出本质,由琐事显示哲理,由局部反映整体。在文学写作中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

  ⒊多维比较

  善于异向开掘,宽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主旨富有新意。

  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定向性,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种心理定向,在写作中的表现为构思时沿袭陈旧的思路,阻碍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文章的主旨是否新颖、深刻,与主旨的确立的角度很有关系。面对同一个事物,在客观上它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在主观上作者也可以从一则材料看出多方面内蕴。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主旨就会萌发出新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与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分不开的。

  追求新颖的另一个途径是呼应时代,回答时代提出的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好文章常常由于主旨的清新警世能发出时代先声,而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论佛骨表》、诸葛亮《出师表》等,都因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备受关注。有了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才会有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歌《凤凰涅槃》,它强烈地呼号着旧世界的灭亡,热切地期望着新世界、新社会的诞生。这需要作者深入体验时代精神、意识和氛围,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切入时代的心灵深处,探寻人生的意义,尽可能达到时代思维空间的极限。

  (二)确立主旨的过程:

  ⒈发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酝酿形成。当确信自己的认识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对读者有一定启迪,并产生了要将它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时,文章的本质就产生了。通过回忆唤起原型,然后酝酿思考,分离出典型情节和细节,最后综合加工改组,把分散的表象联结到一根思想的线上。

  ⒉开掘:在反复加工过程中提炼而成。在炼意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信心,要有精益求精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开掘要深,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立意达到非凡的深度。

  (三)确立主旨的方法

  ⒈比较筛选法:客观上,一个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观上,作者从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多方面内蕴。因此作者在炼意时把重点究竟放在哪一方面就需要认真考虑精心筛选。在不止一个、深浅不同、新旧各异的主旨中特别比较,摈弃其中一般化平庸肤浅的意,选择精辟独到的主旨。

  ⒉收敛挖掘法:作者侧重收敛,思路定向深入,产生集中思维的力量,层层逼近材料意蕴的内核,最终获得突破。

  ⒊反向求索法: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的炼意方法。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敢于质疑权威的说法。

  材料的采集与选择

  材料是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一、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一)材料的种类

  ⒈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事实性材料即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书本、文章提供的具体事实,包括人物、事件、数字等,是材料中数量最大、最常用的部分。观念性材料即来源于实践,一般又应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观点,包括可行原理、定义,结论、看法,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警句、格言、俗语等。

  ⒉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个别性材料是指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被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综合而形成的材料则是综合性材料。

  ⒊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支持作者观点的材料为正面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相背离的为反面材料。

  ⒋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二)材料的作用

  ⒈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1850年,马克思到了伦敦,这是观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理想的地点。大英博物馆丰富的藏书,为他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所有这一切,促使马克思下定决心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揭示资本的秘密。从1850年6月开始,到1853年8月,马克思写了厚厚的24本笔记,他把这些笔记本编了号,取名为“伦敦笔记”。笔记的内容大体包括摘录的资料和简短的评论、注释两部分。其中有各种统计资料、理论文献资料、当时社会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材料以及马克思自己的精辟评论,内容十分广泛。笔记表明,马克思已掌握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为以后建造自己的科学大厦占有了充足的材料。列宁后来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

  ⒉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主题和材料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主题产生形成之前,材料是形成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在主题产生确立之后,它是取舍和组织材料的依据;但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经验告诉我们,对文本中某种思想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材料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表现深化主旨的支柱:一篇应用文的内容如何,首先要看它使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可信;其次,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或表述,但必须由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定理、具体数据等材料来表现、支持或证明。没有生动的材料,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要想读者轻易接受你的观点是不可能的。

  ⒊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材料决定着文章的体式,虽然有些材料可以写成多种文体,但大多数材料只宜写成特定的文体;材料同时也制约着文章的结构,有些较长的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而这往往就是按已有材料的不同属性来安排的。

  二、材料的采集

  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体验、阅读和调查。

  (一)观察

  观察是人类借助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观察力就是写作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现、认识、感受客观事物的特点的一种能力。

  ⒈观察的种类和作用

  (1)观察的种类,依据对象划分可分为人物观察、环境观察、场面观察等。

  人物观察,其中心是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这种观察应该是长期的,因为人本身是复杂的,其表现形式是丰富的。要善于从外在的行动语言窥见其内心性格,要善于捕捉细节。

  环境观察,社会环境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善于分析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包含的社会内容,要善于把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总的发展趋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一般要讲究观察的位置和角度,讲究观察的精细和准确,挖掘其独特的美学意义。

  如季羡林的散文《清塘荷韵》: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日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场面观察,它限于一定的时空,总要同时观察许多人和物。场面观察要注意整个场面的气氛,要注意分析特定场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场面活动的基调和层次。

  依据性质划分可分为科学观察、实用观察和艺术观察等。

  科学观察,以严密的客观性为宗旨,不管由何人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只要它是真正严格的科学观察,对于同一对象只能得出基本一致的观察结果,科学观察的目的在于获得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它排斥主观情感的干扰,力求客观真实。如对茉莉花的观察,《辞海》上说:“木樨科,常绿攀援灌木。叶对生,椭圆形或广圆形。夏季开花最盛,秋天也开花,花白色,有香气。”这是科学的观察,其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会因人而异。

  实用观察,是把对象当作一个功利对象,判断感知事物的标准是“它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

  艺术观察,以审美的眼光去感知事物,结果是把主体引向精神的愉悦和审美。艺术观察是从观察者的主观情感出发、从审美的关系上认识观察对象。其目的是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富有诗意的方面,并注重捕捉客观事物对观察者的影响。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指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进行艺术观察时,由于观察者的个性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果也不一样。比如,同是秋风,有人感到清爽畅快,有人则感到肃杀萧条。即使同一个人观察同样一个对象,由于其情感和心理的变化,结果也会有差别。比如,同是圆月,有时它让我们感到幸福美满,有时却会叫我们黯然神伤。

  以卢浮宫的维纳斯雕像为例,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块石头,那就会感觉到许多污痕、粗斑、空穴等;如果把它当一个真实的女人,那会因其断臂而不快;如把它当艺术品,才会忽略这一切,达到审美。

  对整个写作活动来说,作者对生活的把握,首先是一种实用功利的观察,其次才是艺术审美观察,抛开个人得失,用高尚的审美情趣去审视消化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

  (2)观察的作用

  观察是人们认识、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周围事物不断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茅盾说:“故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包括所谓‘炼字’在内)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4英国诗人及剧作家莎士比亚年轻时从乡下来到伦敦,在一家戏园子当看马的马夫。他在工作之余,认真注意和揣摩舞台上的一切,为他以后的剧本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察是发现和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先让他到外面观察生活一年,并把所看到的记录下来。莫泊桑由此养成了认真观察生活,勤奋写作好习惯,十年之间,写了十六部短篇小说集,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有些文章强调材料的真实生动,作者如果不实地观察,感受是难以深刻的。恩格斯为了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曾用21个月进行观察调查,他说:“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文件,但是我并不以此为满足。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5

  ⒉观察力的培养

  (1)要有正确的态度,要投入、专心。

  柳青也说:“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是观察与否注意什么的问题,而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6不热爱生活的人,决没有心思去观察社会;不喜好自然的人,也决不会去观察自然。一个利欲熏心的市侩,纵使在明山秀水间生活终生,也不会体味出山水的真意。

  (2)要善于抓事物的特点。

  所谓特征,是指人的个性、事的差别、物的不同。每一个事物都有区别于他事物的独有的特征,既包括事物外貌特征,也包括事物的精神。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才算掌握了该事物。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

  (3)进行积极的感受和思维。

  观察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事物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对事物表象的把握中及时地捕捉事物对观察主体的影响和启发,通过观察产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深入思考。这样,我们从观察中得到的就有了三种东西:事物的状况、事物引起的情感、事物中隐含的道理。这就是叶燮所谓‘物、理、情‘。只有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具有艺术眼光的人,能从平常的或异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觉到某种人生意蕴,从人们不屑一顾或一笑置之的对象中感悟和挖掘出深刻的寓意。

  (4)五官开放。

  观察要用眼睛,据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达芬奇曾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

  观察以视觉为主,但并非只限于视觉。为了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多种器官同时开放。

  王蒙说:“你看到了雨丝,这是一种视觉的形象。这雨丝可能是细细的,因为这是场春雨,不是夏天那种倾盆大雨;也可能你感觉到一种凉意,有时候,你还会闻到由于下雨泥土潮湿的气息;甚至下雨以后树叶和花的颜色、气味,都会发生变化。下雨的时候,还包括阴天所给你的视觉的感觉,这种阴沉的天空的感觉,也许在某些人身上引起的是一种快乐。如果是农民,他感觉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庄稼地,还有许多地方正需要雨。如果是牧区,对春雨的感觉更敏锐。一场春雨过后,到处都是绿草。连牛啊,羊啊,放羊放牛的牧民啊,都感到非常快乐。所以说,下雨这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它是与你的视觉、嗅觉、听觉和你的许许多多的一系列复杂的感觉都分不开的。”7

  (5)掌握多种观察方法

  寻根观察法:

  老舍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追底,找到它的“底”。这种寻根观察,必须持之以恒,有的还要反复多次,才能寻出事物的“根”,否则就无法下笔。

  比较观察法:

  要观察到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鲁迅在散文《雪》中,对南北之雪作了精细比较: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纷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定序观察法:

  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按确定的顺序观察,才能在行文时一步一步地写来,使得文章层次井然。

  换时观察法:

  变换认识的时机,从不常见的时刻进行观察认识人物、事物的不同状态。人物和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是富有变化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时序节令里千变万化,而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气候里,也有各种不同变化。进行观察有时须根据需要改换观察时间,以便观察到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节令、时间中的不同表现及其特征。

  易地观察法:

  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空间里的表现是不相同的。同是一个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表现。茅盾认为,活人们是到处跑的。一个商人固然常在店铺里做生意,但是也和他的老婆和儿女们另有一种“生意经”。他在商业上打的算盘,不一定就是他和亲戚来往家事纠纷时的算盘,你如果只在他的店铺里观察他,——只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守候他,当然是不够的,你必须跟着他到处跑。从他的店铺里跟他出来,跟他到小馆子里,到朋友家里,到他家里,到他卧房里,一直跟他到“梦”里。你不但要明白他的职业生活,也要明白他的私生活,最隐秘的私生活。这样观察过后你写出来的人物方有“个性”,方是一个“活人”。

  观察事物也同样。如同为松树,平地之松与山顶之松不同。黄山玉屏峰有迎客松,是因山顶风大才使得松树伸出迎客之手。

  (二)体验

  体验是指是主体通过实践的方式感同身受地进入生活以此来认识理解周围世界,是主体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体味、感动、感悟。它往往是通过意象、意境传达出来,供读者、观众去咀嚼,去回味,去想象。相对于观察和感受,体验显得更加深刻、更加神秘、更加活跃。

  ⒈体验的类型

  (1)直接体验:亲身经历直接感受。创作者站在自己的对面,把自己的主观世界当成客观对象来加以审视和观照。人类既可以认识和征服外在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可以认识和征服自己的主观内心世界。作家、艺术家深入现实、经历人生,在有了丰富、生动的各种感受、认识之后,并不是局限于这些感受、认识,拘泥于眼前的事物,而是力求超越它、升华它,把它们当成客观的对象,站到其对面去,进行审视和观照。

  (2)间接体验:主体在欣赏客观对象时,完全溶入到对象里面去。他既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也不是精细地观察,深刻的剖析,而是和对象完全溶为一体,与对象同呼吸、共命运,对对象的一切感同身受。

  体验产生的这两种情况,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话来说,就是“以物观我”和“以我观物”。“以物观我”就是超越自我,和自我保持一段审美的距离;“以我观物”就要超越现实生活,泯灭物我主客的鸿沟。

  ⒉体验的作用

  (1)体验是沟通主体与对象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作者和他写的对象有多大的区别,当体验的同感超出功利道德的评价而作审美的选择时,便使作者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趋于一体了。

  (2)在把握对象内在丰富性方面,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生活不过是一个存在着发展着的客观实体;如果不在这个客体中融入主体的深切感受,使它跃动着作者的血脉和灵魂,那么生活永远不能变成真正的艺术。所谓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作者对生**验的一种美好的回忆。高尔基曾说,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牡绵羊的时候,没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牡绵羊,而文学家作为一个慷慨好施的人,却必须把自己想象成吝啬鬼。

  (3)体验又是写好人物、环境的基本保证。长期深入生活实践,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深入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逐步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优秀作品,是一切卓有成效的作者获取材料的途径。写作就是把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下的体验,近于奇妙地结合起来,合成为一个新的生活感觉。

  (三)阅读

  ⒈阅读与材料

  阅读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写作者常常会涉及到各种知识。因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所有食物都亲自去观察采访,而阅读文献资料,将使人们得以了解那些不可能亲自感知的生活和知识,从中获得写作资料。有些文体,如历史传记、文学评论等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相关的资料和典籍,阅读显然是获得这些材料的唯一途径。即使那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章,甚至以虚构为能事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从过去的文章或作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和借鉴。

  ⒉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的方法极多,人们常论及的有下面几种。

  (1)精读法: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文献,逐字逐句、逐章逐节深入细致透彻理解文献内容,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式。

  (2)略读法:略观大意,知其梗概。把文献中无关紧要的、或是已经熟知的内容,整段乃至整章跳过去,只通过寻找关键词语来把握主要内容。这种读法阅读面广、速度快。就实际应用而言,略读是最重要的常用阅读方法。

  (3)测读法:就是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去想。边读边推想,下文应该是什么。把自己的想法与原文对照,学习作者的高明之处。学习与创造相结合则有利于阅读的深入。

  (4)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或写几个字,或写几句话,这就是前人常用的评点法。

  (5)写读法:先把原文用心读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默写时,记不住的原话用自己的话写,写完后与原文对照,找出不同并分析原因。抄在笔记上的还是外储的材料,只有经过消化、被头脑吸收才是内储的材料。

  (四)调查

  调查指的是人们为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和计算,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

  ⒈调查的类型:

  (1)普遍调查:是一种一次性的全面调查,要求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也称普查,如全国人口普查。

  (2)抽样调查:是根据随机原则从全部调查对象中,按一定的条件抽取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从而推算出对象的总体情况水平。

  (3)典型调查:是通过个别有代表性的对象的调查,以达到对全部对象的基本认识,了解总体趋势。

  (4)综合调查:即对调研对象进行多项目、多角度、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力求把握事物的全貌及其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⒉调查的要求

  (1)态度要端正:要热情谦虚真诚,和被调查者一起探讨事实真相和本质;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带着固有的观点去找材料,也不能受某种舆论的左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的结论。

  (2)事先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制订调查计划,拟出调查提纲。

  (3)充分认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努力从获取第一手材料来开展和深入调查活动。对第二手、第三手的间接材料既要大量收集,又要注意核实。调查所得的材料,要经得起检验。

  ⒊调查的方法

  (1)口头调查

  开座谈会:此方法简易可*。事先要让人有所准备。开会时适当启发,不要随意打断发言。关键问题要谈深谈透。

  个别访问:以个人为行为主体进行的调查,主要方法是事先准备好采访要提出的问题,约定时间或随机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底细。谈话内容可由远及近,由粗至细,逐步深入。

  现场调查:深入到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调查正在进行的情况,以获得深切的现场感,并设身处地地思索。

  蹲点:驻扎在写作对象单位间,全面深入广泛地进行调查,使自己对这个单位有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从而写出较扎实的文章……

  (2)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目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调查的题目,以卷面上列出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或填写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后要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结论。

  三、材料的选择

  作者在正式动笔之前,对众多的材料中进行比较,选择最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典型材料的写作行为。一切真正有价值有见解的文章,无一不是在充分获取材料、精心选择材料、恰当运用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一)选材的原则

  ⒈应选择突出主旨的材料

  选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主题是依*材料来表现和深化的,所以材料的任何失误都会自然地影响到主题。

  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能表现、丰富和深化寓意的材料,但对此不可过于狭隘。材料的代表性并不是比例和频率,而是指那些最能体现内容对象的特性、最能表现故事寓意的材料。有些材料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却能从背景、气氛、情调、意味等方面渲染和烘托情景,丰满寓意,并使叙事富于原始生活形态的感觉性和意味性。

  ⒉应选择典型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它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一般的,体现个性与共性、具体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典型化”是对材料在表现主题的力度上的进一步要求。没有充足而典型的材料,主旨如同空中楼阁,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毫无说服力。典型材料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精选。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许多作者不约而同地,偏爱到边远、原始、古朴、的区域去挖掘写作材料。因为作者认为,由那些未经现代文明的洗礼浸染构筑的世界,更能表达出文化寻根的本质。

  ⒊应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是说材料要由新鲜感。这对于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完满实现作者的意图有着积极的作用。

  有的文章,主题未必独特,但因其材料新鲜,也能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方面,一种新的生活形态或生活现象总是更有可能开掘出有新意的意蕴;另一方面,描述一种富于新鲜感的生活形态,就能增添文章的阅读价值。

  ⒋应选择真实的材料

  所谓真实,是指材料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指材料必须真的存在,严格地符合客观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不同类型的文章和作品对材料真实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一般文本中,要求事实真实。只有文本材料可信,文本思想才能为读者所接受。一是指材料在本质上能反映事物的真实。真实的材料是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保证。文学作品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即艺术真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些组合、改造,也就是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这一般是指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而言。

  ⒌要考虑文体特点

  在不同类型的文体写作中,对材料的选用和表现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说,记叙文应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的材料;议论文关注材料的权威性和真理性,应多选取概括性的,具有逻辑说服力的材料;说明文应多选取有助于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抒情性文章应多选取足以触发感情的材料。新闻报道特别强调材料的时效性,且新闻文体就不能虚构。理论文章就不能挖细节。

  (二)选材的方法:

  ⒈精于鉴别:鉴别是选材的基础与前提。要想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收到一以当十的效果,就必须对材料进行严格鉴别反复筛选。识别材料的真伪,材料是否可*,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价值,对应用写作来说,则关系到文章的生命;识别材料的意义,各类材料都有自己的内蕴和相对于主旨的意义,要在众多材料中寻找它们与写作意图的契合点;识别材料的作用,关系到材料在文章中所居的地位,尽量能做到材尽其用。

  ⒉善于联系:如果纵横联系,就可以挖掘出许多有用的材料充实文章内容。

  结构的谋划与设计

  一、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和构造,是文章中材料的安排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

  (一)结构的基本原则

  ⒈符合事物的内部联系,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

  篇章结构要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一件事情,总有个发展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有它的来龙去脉;一个问题,总包含几个方面,有各种矛盾和解决途径。文章结构说到底是客观事物自身矛盾运动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一种表现。客观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以这样一种内在逻辑结构形式而普遍存在的。作者要依据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的特征,安排篇章结构,让受文者从篇章结构中看到事物的运动规律。

  由此而形成的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思维形式也必然具有符合这种基本性质时,才能够有效地引导阅读者与写作者一道去认识和把握文本中的叙述内容。

  ⒉要服从表现内容和主旨的需要

  材料只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充分显示其作用。莫泊桑说:“要利用那最恰当的结构上的巧妙,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其他的事件则根据各自的重要性把它们作成深浅程度适当的浮雕,以便产生作者所要表现出来的特别真实所具有的深刻感觉。”8

  一般认为,结构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因此谋篇布局应当服从寓意的需要;读者的阅读目的在于领会和感悟文章的寓意,而结构只是一种工具。但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并非这么单一。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既可以削弱、破坏文章寓意的传达,也可以强化、凸现文章寓意。例如《复活》,初稿只是想表现有关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所以采取顺叙:玛丝洛娃**——被逐——沦落风尘。后来作者意识到故事的意义,重新确定了主题。作者就改从法庭宣判写起。一开始就紧扣揭露沙皇统治下的法庭的全部荒谬的思想。

  而且高超的结构本身也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完整、匀称、自然、严谨。

  ⒊要接受文体形式的制约

  文章体裁不一,它在反映生活时的角度、容量、表现形式等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如诗歌,其特长在于抒情,其结构特点表现为分行分节,音乐性和节奏感都非常强烈;而戏剧,其特长在于以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其结构特点表现为分幕分场,必须有贯穿全剧始末的戏剧冲突;电影,它是立体的表演艺术,其特长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有着直接地诉诸人们视觉的生动形象,其结构特点是以“蒙太奇”连接画面,剪辑巧妙,跳动自如,不受时、空制约。即以一般文章而论,文体不同,其结构特点也有区别。如记叙文,它偏重于记事写人,往往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或地点的转换来布置材料,故其结构呈现为线索分明、情节完整;而论说文,由于它偏重于议论说理,一般均按问题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来区划层次,故其结构表现为纲举目张、周严朗畅。而像一些实用类的文体,如新闻(消息),结构特点就更为鲜明,大多取由“导语”而“主体”而“结语”这样一种惯常写法。总之,结构和文章的体裁有密切关联。
一路彩虹最新章节http://fahao.reyoo.net/yilucaihong/,欢迎收藏本书
(快捷键:←) 第一章了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新书推荐: 重返十九岁倾世皇妃农家新庄园重生山花烂漫复转军神超级饭店风雷破光芒神决宇宙农民重生之娱乐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