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热游文学网 > 涅磐传说

涅磐爆发更新!

涅磐传说 | 作者:旧客听雨 | 更新时间:2019-05-03 07:00:56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推荐阅读:
  【七夕节简介】

  [编辑本段]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爱情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oo6年5月2o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由来】

  [编辑本段]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的传说】

  [编辑本段]

  第一则: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第二则:很早很早以前山里住着户人家老人们都死了家里剩下了兄弟俩。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

  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着牛背说:“牛哇牛哇我想睡会觉你可千万不要乱跑。”老黄牛像听懂了人话低着脑袋“哞、哞”地叫了几声甩打着尾巴在他身边吃起草来。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

  错过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见二小正在睡大觉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二小醒了见是嫂嫂慌忙爬起来站在地上像个愣鸡。

  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说:“你倒自在撒着牛睡大觉牛丢了我才和你算账哩!”说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饿了捧起罐子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个稀巴烂。大黑狗见了地上的饭张口就吃不一会就把地上的饭舔了个一干二净。

  二小瞅着碎罐碴子害怕了觉得回家也没好儿。他长叹一声;“唉怎么我就这样命苦啊!”

  二小的唉声刚落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子口里流血一会儿就断了气。他这才明白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

  二小心想:看来不能和这个害人精在一块过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里。日头儿快落西山时他赶着牛回了家。一进院子扭头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心里一酸两眼止不住地流泪。哥哥见弟弟这样伤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嘛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哥哥听了心里明白了**斗又斗不过家里的女人为了难。

  二小哭着说:“哥咱们分开过吧。”哥哥见弟弟说要分家更做难了一来弟弟还小二来他外出做买卖;家里没有帮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块凑合着过吧又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

  二小见哥哥愁就说:“哥家里什么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头牛。”弟兄俩在院里说分家的话媳妇听见了打心眼里高兴。她手扒着门框冲着丈夫说:“往后各过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里噙着泪花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了。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二小心想:老是这么走走到多时是个头?干脆就住在这吧!他把牛车停下砍了好多树枝子就着山坡儿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黄牛在这儿落了户。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小说:“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后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那天他们到天河里去洗澡。记住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保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

  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着它光啼哭。后来就把牛皮剥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

  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三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里出来就追。紧追慢追追到二小家里。三仙女问二小为嘛拿她的衣裳二小说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三仙女再三说天规不容二小一再说人间比天上好。三仙女见二小长得好看也动了心就应了他。打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间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干活天上响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灵霄殿上去吗?”她打头上拔下银管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没有办法过河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织女想了想没嘛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

  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第三则: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个牛家庄庄里有个聪明、忠厚、勤劳的小孩叫灵儿。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随哥哥过日子嫂子马氏为人狠毒常常虐待灵儿。一年秋天刚收割完毕马氏就逼着灵儿去山上放牛并对他说:“给你这九条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头牛你才能回来!”灵儿听后;无可奈何只好赶着牛离开牛家庄。

  村里人闻讯赶来对灵儿深表同情。有的送来吃的有的送来穿的灵儿一一致谢然后独自一人赶着牛向山里走去。

  当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岭就停下来歇脚坐在树下伤心地流泪。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会有十头牛呢?正在这个时候有位须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放牛?为什么事你这样伤心?”灵儿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老人笑着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别难过那伏牛山里有头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养它等牛病好后你就可以赶着牛回家了。”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灵儿好象做梦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灵儿走呀走呀翻过一道道的山涉过一条条的涧终于找到了那头病牛它正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灵儿立即趴下去连连磕了三次头喊了声“牛大伯”。老牛睁开疲惫不堪的眼睛一会儿又闭上了。灵儿看着老牛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想可能是饿了于是就急忙去给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终于吃饱了。突然抬起头跟他讲起话来:“好孩子我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种子撤于人间而触犯了天规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坏了动弹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给我洗擦一个月我就会好的。”小灵儿听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来饿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牛洗伤。整整一个月老牛的伤真的好了它跟着灵儿一道回家。

  灵儿回到家里嫂嫂见他真的赶了十头牛回来硬说有一头是偷了别人的还把他痛打了一顿经乡亲们解劝才算作罢。此后灵儿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牛的身边庄上的人都称他是“牛郎”。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亲。有一次嫂子把毒药放到菜里老牛告诉牛郎不要吃。嫂子气起来闹着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头老牛、两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就离开了家在一棵桑树下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牛郎将茶豆种在草棚门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长出了叶子牛郎就忙搭架过几天豆子藤都爬满了架子。老牛就说:“孩子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谁要是连续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时我就用车拉着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来与你结成婚配。”

  听了老牛的嘱咐牛郎夜里就钻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眉来眼去牛郎盼着织女下凡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团聚。七月七这一天从天空飞来喜鹊落在老牛头上喳喳喳地叫:“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着点想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老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了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把织布机抬放到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同织女坐在一起。老牛腾云驾雾一会儿即到家。

  乡亲们获悉牛郎成了家都赶来贺喜。织女就把她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众姐妹教大家养蚕、执丝、织绸缎。

  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贤妻能养蚕会抽丝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都争着前来争购南阳绸。这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日子过得很和睦。

  几年后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响了一阵雷老牛望着牛郎直流泪并对牛郎说:“孩子我把织女拉下天触犯了天条看来活不成了。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放过你们到那时你吃我的肉可以脱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腾云登上天去。”说完老牛应声倒下;牛郎哭了一阵之后就依着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两人哭丧着脸跑了过来告诉牛郎说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着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着金哥、一手拉住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替照脚下一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边直哭哭声震惊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对孩子怪可怜的于是就决定让他们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会—次。

  人们突然现牛郎一家人不见了感到蹊跷夜间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那边的织女在哭河这边的牛郎拉着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们现群星闪烁的天空多出一条银带就叫它为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这颗星就叫织女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叫做牛郎星。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晚总是钻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见满天喜鹊向着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成一座鹊桥。牛郎一手拉着金哥另一手拉着玉妹上了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过来了走到鹊桥中间一家人相会了。

  【七夕节别称】

  [编辑本段]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七夕节习俗】

  [编辑本段]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

  『各地异俗』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七夕节诗词】

  [编辑本段]

  古诗十九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七夕节歌谣】

  [编辑本段]

  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二: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织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颜;

  乞我爹娘千万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涅磐传说最新章节http://fahao.reyoo.net/niepanchuanshuo/,欢迎收藏本书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新书推荐: 重返十九岁倾世皇妃农家新庄园重生山花烂漫复转军神超级饭店风雷破光芒神决宇宙农民重生之娱乐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