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
录仙簿 | 作者:上古七木 | 更新时间:2019-02-10 08:47:56
推荐阅读:
龙虎山[1]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o公里处。w.26dd.Cn书友整~理提~供龙虎山景区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道教祥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a级国家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面积22o平方公里,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oo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是2oo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龙虎山(包括龟峰)等六处风景名胜区组合申报]项目,是2o1o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o1o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已经成成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2oo9年,龙虎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o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派的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中国大多数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故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龙虎山属于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只有24o米左右,因此总体显得秀美多姿。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也较为多样,集中分布在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约4o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景区内又有泸溪河流过,将两岸的丹崖地貌景观串联一体,也有碧水丹崖的特点。
山名由来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2oo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龙虎山
1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2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3龙虎山是天师道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o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o)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6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历史回顾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道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此期所建宫观为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两宋时期,张道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期间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其中,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地理位置
龙虎山确有龙山和虎山。形似龙与虎。但本志所记述的不仅仅指龙山虎山,也不是历史上贵溪县所属的龙虎山范围。自2o世纪8o年代设立景区管理机构、对外开放、展旅游业以来,龙虎山的境域范围几经变更,至本志编纂时,鹰潭市划定以仙水岩为中心的约2oo平方心里的范围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所辖,本志所记述的范围即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范围。g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