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热游文学网 > 东晋名人小传

第四十六篇 谢灵运

东晋名人小传 | 作者:书凡 | 更新时间:2017-05-15 06:26:07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推荐阅读: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原名谢公义,字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谢瑍,不慧;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幼年便颖悟非常,《宋书》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后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呜呼哀哉,灵运公的最后安身之地——谢灵运墓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子谢凤,同徙岭南,早卒;孙谢超宗,被宋孝武帝认为是“灵运复出”。谢灵运的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因此,他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谢灵运主要事迹

  一、显赫身世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是谢氏家族的黄金时代,这时期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这时期,谢氏家族不仅拥有高峻门第,而且还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谢氏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庄园、山林和劳动人手。

  谢灵运的祖父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玄是“咏絮才女”谢道蕴的弟弟,谢玄和小叔谢石一起,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战争胜利后,谢安、谢玄、谢石等4人同日封公,尊贵无比,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而且还使家族的一流门阀地位得以确立。谢玄加都督徐、兖、青、冀、幽等州,封康乐(今江西万载)公,食邑二千户。

  谢玄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谢奂,幼子谢琼(或谢混)。谢奂“生而不慧”,但也世袭了一个官职——秘书郎,娶王献之的外甥女刘氏为妻,刘氏精通诗书,长于书法,美丽聪慧,是一代才女。谢灵运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

  谢奂26岁便夭亡了,时灵运刚诞生不久,长得灵秀漂亮,谢玄视之若掌上明珠,曾感叹说:“我生了谢奂,他很笨,但他却生出了灵运这样聪明的儿子!”谢灵运4岁时,祖父病重,临死前谆谆嘱咐家人一定要把灵运带好,培养成才。公元391年,谢灵运7岁时袭承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仍然食邑二千户。

  二、钱塘“客儿”

  祖父亡故后,家人送他到钱塘(今杭州)杜明师室,杜明师是个道行颇高的道人,和谢家可算是世交,当年淝水之战前谢玄曾亲来钱塘问卜,杜明师曰:“苻坚必败”,为东晋军队吃了一颗定心丸。据钟嵘《诗品》云,“某夜,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而当晚,灵运降生于会稽。”

  谢灵运从四岁至十五岁寄养在著名道士杜明执事的道观中,故又名“谢客”,而“灵运”是杜明师为他取的名。杜明对灵运要求十分严格,不仅教他强身健骨之术,而且十余年如一日,耐心辅导他学习佛、道两家的经典著述。十余年间,谢灵运博览群书,精研佛、道两理,同时,西子湖的清山秀水也浸透了少年灵运的心,这些为他以后进行山水诗的创作和注释佛家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少年诗名

  399年,杜明师仙逝,同年,孙恩起义攻克会稽郡,钱塘形势危急,家人接灵运于建康(今南京),住叔叔谢混家。

  谢混少有美誉,善属文,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就是他的传世名句。谢混对玄言诗的终结及山水诗的开启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

  灵运到南京后,朱雀桥畔的王谢府第,门庭显赫,胜友如云,名士满座,菁华荟萃。因灵运诗好书好,人人喜欢他。他的叔叔谢混官为尚书仆射,“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

  “乌衣之游”期间,灵运的才华深为叔叔赏识,混赞曰:“灵运文章华美,江左(指东晋、刘宋管辖的江南地区)莫逮。”

  四、*官场

  东晋太元16年(391年),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食邑2000户。15岁后封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晋末曾出任琅琊琅王德文的大司马参军,次年成为豫州刺史刘毅的参军,后又成为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刘毅和刘裕都是北府兵将领,谢混支持毅,后二刘对抗,混为裕所杀,毅兵败自杀。

  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制士族政策,灵运降爵为康乐侯,食邑500户,但裕对谢氏仍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

  从担任王德文的大司马参军到出任刘裕的参军再到降爵康乐侯,十几年间,灵运得以跻身官场的主要原因是他的身世和文名,尤其是文名。而他恃才傲物,喜臧否人物,得罪了许多权贵,所以一直未得升迁。

  422年,高祖(刘裕)崩,少帝(刘裕次子)即位,权臣徐羡之等以他与刘裕长子庐陵王刘义真“昵狎过甚”,说他在庐陵王前“构扇异同,非毁执政”而让灵运出任边远荒凉的永嘉担任太守(有贬官流放的意味)。

  五、出守永嘉

  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的直接原因,是刘裕之子刘义真和灵运交情颇深引起了新帝少帝权臣的猜忌。刘义真好文籍,和灵运情趣相投,二人时常聚谈,聚谈中刚直的灵运偶有言辞激愤,议论时弊,权臣徐羡之等恐义真夺弟之位,故使灵运出为永嘉太守。

  422年的秋日,堤岸在夕阳的阴影里显得格外清爽,次晨,岸边野草上滚动着圆圆的露珠,(“秋岸澄夕阳,火旻团朝露”),灵运怀着对故人故土的留恋之情,离开京都建康,到当时还很荒凉的永嘉(今温州市还包括丽水、青田)当太守,他的心里,自己虽然在政治上有一吐抱负的宏愿,但是朝廷的颓靡,权臣的排挤,以及自己多病的身体,可能很难再有辉煌的政治前景了。也好,我正可以“穷山海之迹,做一个自得其乐的人。”(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树林在秋风中析析作响,月亮在在秋夜里皎洁如玉,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教人怎么舍得离开这美好的故园亲友呢。(“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邻里相送至方山诗》)

  到永嘉郡后,谢灵运实行无为而治,他劝课农桑,行田考察,关爱民生。短短一年时间里,灵运足迹遍及郡治各县,在安固(今瑞安)、衡阳(今平阳)、乐清等地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这些诗篇,虽以山水诗为多,但几篇关注民生的诗篇如《种桑诗》《白石山下行田》、《北亭别吏民》、《初离郡》,却以赤子情怀,抒发了他对永嘉人民的高度爱护,表现了他作为一郡太守的可贵责任心。

  《种桑诗》是灵运亲临种桑现场鼓励人民的一首诗,“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意思是说灵运常常想到要使百姓知礼法,要象孔子所说的那样有“富民”“教民”的办法,但自愧做得不够。“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涂犹跬迹。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意思是一排排的桑苗从近郊一直延伸到广阔的田野,像浩大的流水发于涓涓细流,遥远的路程始于第一步。这些桑苗将长大成林,对于任职于这山海之地的我也是一个安慰。

  在永嘉当太守约一年后,谢灵运因身体多病等原因,于423秋与永嘉吏民作诗分别(《北亭与吏民别诗》)。

  此诗一开始便剖明心迹,说自己既无汉朝刀笔吏张汤、杜周之才,也无终军从小立志干大事的志气,(“刀笔愧张杜,弃繻惭终军”)而是像司马迁那样看重史学,像扬雄那样爱作赋(“贵史寄子长,爱赋托子云”),说自己向往隐逸之士,崇尚老庄思想。(“犹抱见素朴,兼勉拥来勤”)

  时光易逝,到郡已经整整一年了,但自己缺乏才德,治理无术,加以重病在身,因而很想归隐故山。趁此秋水上涨,舟行方便,便决计辞官归去。(“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眷言徒矜伤,靡术谢经纶。矧乃卧沈疴,针石苦微身。行久怀邱窟,景昃感秋旻。旻秋有归棹,昃景无淹津。”)最后,灵运伤感地说:“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无因。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

  从此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灵运与吏民话别,言辞恳切,由此可以想象永嘉吏民对她也是很诚恳地依依惜别的。至今温州市几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县还留存着许多有关灵运的传说、遗迹,还有专门为纪念他而建的塑像、亭台,都可以证明这位诗人太守在郡一年的影响之深。

  六、乐清足迹

  谢灵运在温州当太守的一年时间里(422秋-423秋),一边关心民间百姓疾苦,一边利用公余时间游山玩水,写诗作文,423年夏天,乐清遭受了一场水灾,灵运亲临水灾最严重的白石等地视察灾情,并写下了《白石岩下径行田》。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这两句描述了当年乐清灾情之重,太守对灾情的关心也溢于言表。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这两句太守直抒胸臆,爱民之强烈责任心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地方父母官,他要“甘心务经营”,努力开创新局面。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幷。”

  太守以他独到的慧眼,设想可以在此建一水库,让涓流会合于此,既可解旱时水情,又可作水灾时蓄水,岂不一事二功?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他希望,水库能像卫文公造的楚宫,以及战国时期的郑国渠、白渠一样,造福于民,使这一带百姓安居乐业。

  白石水库有没有造成?灵运行田期间肯定有郡守、县吏陪同的,虽说他因多病当年秋天就告病还乡,但地方官们定为做出一些实在的举措的,水库可能没有现在的大,但应该是有建成的。唐朝诗人张又新的《白石岩诗》(“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径有清尘。欲追谢守行田意,千古同忧是雅人。”就是很好的一个佐证。

  白石视察水情后,灵运一行又至乐成盘屿(今磐石)行田,作《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稍后,他来过乐清县治即今乐清城关,乐清西塔山上的“三高亭”就是为纪念他和王羲之、孟浩然而建的。

  随后,他又游地胏山(今玉环山),然后从乐清湾入新溪(今清江),吃到了甘美无比的牡蛎(“新溪蛎味偏甘,有过紫溪者”)。后沿新溪溯流而上入芙蓉港,是夜,灵运一行在船上度过,第二天要入斤竹涧游芙蓉山(即雁荡山)。

  斤竹涧之行,灵运写了传世名篇《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翫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我把这首五言诗的大意翻译如下:

  天刚蒙蒙亮,猿猴鸣叫的声音划破了长夜的寂寂,美好的一天又来临了。山谷里仍然幽深阴暗,但一丝幽光透自林岚,看,山岩下偶然显现的云儿一忽儿聚拢一起,一忽儿又飘散开来,就在这飘散离合之际,幽光变幻出神秘的五色来。秋花沾露欲湿,露珠在乍现的光亮中闪闪烁烁,晶莹剔透。

  山道逶迤,仰头只见遮天的险峻山崖,前路或巨石嶙峋或激流深涧或高窄的栈道。涧中常露出一个个小小的高地,流水活泼泼地在它们周围流转,水中有郁绿的浮萍,也有如春天刚发的柳芽般清嫩的菰蒲。

  我搬来石块垫脚为了挹一口飞泉在心,我攀摘青翠的木麻于手,我费了好大的劲采摘到了山坡上一大把紫色的兰花,多么高贵的颜色,多么美丽的花,多么想把这美好的东西送给和我情趣相投的你(指庐陵王刘义真)呢,然而世事蒙昧难辨,只让我用激赏的心情在此默默地回忆着我们的交情吧。

  七、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谢灵运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但其祖父谢玄已移籍会稽始宁,并葬于该地。因此,谢灵运的故乡就在始宁;原籍阳夏,平生实未至此地。

  始宁县建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废置于隋开皇九年(5*),其地为今浙江上虞南部,嵊县北部,县治曾在今嵊县三界附近。谢家在始宁有大片庄园,其范围基本上在古剡县境内。

  谢灵运在始宁实际居住时间甚短,一生中只有六年。他自幼即“送钱塘杜明师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1王谢大族多为天师道信徒,灵运亦幼奉道教,后皈佛法。当时风尚“恐儿童不易成长,使拜和尚为师,或送入寺院养育。谢氏送灵运于杜治之事,疑用意相同。”2灵运生后即寄养于钱塘,“初,钱塘杜师夜梦东南有人来人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始宁)。旬日而父殁。其家以子孙难得,送录运于杜治养之。”

  十五岁至二十一岁(晋隆安三年至晋义熙元年,399~405),由钱塘移京都建康乌衣巷,与王谢子弟共乌衣之游,文义相赏,度过他一段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

  二十一岁起入仕途,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中间两次还乡隐居。四十九岁,宋元嘉十年(433)以“谋叛”的罪名诛于广州。

  始宁始终是谢灵运真正的故乡,是他一生向往和皈依之地。这里有他引为自豪的功熏卓著的祖旧之业,更有供他啸傲风月、陶然忘机的灵秀山川,还有足资养生的良田美池,丰厚产业。这是一片令他深深眷恋、时时怀念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对他也怀有同样深情,千百年来,地方志书记载其行迹和诗文,民间更广泛流传着他那脍炙人口的轶事。本文着重考证谢在故乡若干史实,不准备对谢的一生业绩作评价,供研究者参考一、两次回乡隐居。

  谢诞生后即离乡,第一次返回故乡已经卅八岁。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刘裕卒,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谢灵运等受到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离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宁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宁,逗留数天,即折回钱塘,经富春、桐庐、七里濑,再折回南至东阳郡长山(今金华市),然后陆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踪有本人诗作可证。这次枉道而行说明当时会稽与临海两郡之间陆路难通。这次回乡,时间很短,不能说是隐居。

  景平元年(423)秋至元嘉三年(426)秋,谢第一次回乡隐居,长达三后。谢赴永嘉任太守仅一年,“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哟诗咏,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4去职获准,买舟北上,欣然返回始宁。《归途赋》云:“践寒暑以推换,眷桑梓以缅邈,褫簪带于穷城,返巾褐于空谷。果归期于愿言,获素于思乐。”实际上比他自己所预期的“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过始宁墅》诗)是大大提前了。隐居期间,“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自注以言其事。“6这期间创作诗文颇丰,今存有《会吟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石壁立招提精舍》、《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南楼中望所迟客》、《石门新营所住四面迥溪石濑茂林修竹》、《述祖德诗》等诗篇。文章以阐述佛道思想为多,有《与庐陵王义真笺》、《和范先禄祗洹像赞三首》、《和从弟惠连无量寿颂》、《维摩诘经》中十譬八首,《伤己赋》、《逸民赋》、《昙隆法师徕》等7”。从作品中反映,他的隐居生活安闲自适,投入颇深。

  刘义隆即位后,政局起了变化,谢的政敌徐羡之、傅亮先后伏诛。元嘉三年(426)三月,太祖征谢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上使光禄大夫范泰与灵运书敦奖之,乃出就职。8”这才离乡北上,经丹徒,谒庐陵王墓,再进京任职,时间为元嘉三年秋。“既至,文帝(即太祖刘义隆)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出郭*,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

  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灵运第二次回始宁隐居,也是三年。“灵运既东归,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浚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
东晋名人小传最新章节http://fahao.reyoo.net/dongjinmingrenxiaochuan/,欢迎收藏本书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新书推荐: 重返十九岁倾世皇妃农家新庄园重生山花烂漫复转军神超级饭店风雷破光芒神决宇宙农民重生之娱乐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