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热游文学网 > 东晋名人小传

第十一篇 慧远

东晋名人小传 | 作者:书凡 | 更新时间:2017-05-05 00:42:04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推荐阅读:
  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宁武附近)人。祖籍: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宁武附近),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儒,道,遂从而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逐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西元365年,由于时事动荡,随同道安法师等,到襄阳弘传圣教。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围襄阳,道安法师为免徒众遭受战祸,于是分遣大众往各地布教,慧远大师亦率弟子数十人南下,客居于荆州上明寺。西元381年,欲往罗浮山(今广东境内)静修弘教,路经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峰林闲旷秀丽,正是修行的好处所,即定居于此,建造精舍龙泉寺,领众清修,弘法济生。后来由于各地高僧名士望风而来者日益增多,龙泉寺已不敷使用。于是,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资助下,在庐山东面,重新建立寺院东林寺,作为集众行道的场所。后遂成中国佛教净土宗著名的发源地之一。

  西元402年,大师主持东林寺道风日盛,由于大师德行感召,各方名僧雅士都不期而至。如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刘遗民,雁门周续之,豫章雷次宗,新蔡(今河南汝阳)毕颖之,南阳(今河南南阳)宗炳,张季硕等,此皆当世俊杰名士,都舍弃世间名闻利养,前来亲近大师修行办道。可见大师在当时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大师观察此会大众真为生死而来,便对大众说:“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于是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发誓:“众等齐心潜修净土法门,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并约定:“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先得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之目的”。又命刘遗民着《发愿文》,刻于石碑上。又有王乔之等人作《念佛三昧诗》以表达自己的志愿。大师也为之作序,序中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是以奉法诸贤,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颓影,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此次集会前,大师曾率众于东林寺前凿池种植白莲,是以中国佛教史上称此集结为“结白莲社”,或简称“结莲社”,并确认为中国净土宗之始。而净土一教后来之立宗,也因之而又称为“莲宗”。大师自西元381年到庐山以来,历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平时经行,迎送客友均以虎溪为界。纵然是当朝帝王晋安帝相邀,也称病不出,在东林寺界内,志心于净土,用功办道,著书立说,弘传圣教,将全部身心都奉献于道场,奉献于佛教。直至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西元416年),大师自知宿缘已尽,安然示寂于东林寺。时年八十有三,僧腊六十三年。浔阳太守阮侃及弟子将其安葬于庐山西岭,门下名士谢灵运为撰碑文,歌颂大师的德行及其光辉一生。
东晋名人小传最新章节http://fahao.reyoo.net/dongjinmingrenxiaochuan/,欢迎收藏本书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新书推荐: 重返十九岁倾世皇妃农家新庄园重生山花烂漫复转军神超级饭店风雷破光芒神决宇宙农民重生之娱乐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