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长缨在手 第一百二十七章 遗诏(二)
大唐顺宗(同名) | 作者:淮南老雁 | 更新时间:2019-05-28 19:07:18
推荐阅读:
兴治七年末,李诵下诏,改元永辉,大赦天下,明年为永辉元年。这个改元,无疑体现了李诵对大唐未来的期望。根据韩愈所作的《顺宗实录》记载,李诵在永辉元年正月曾经训诫太子李纯说:
“方今之世,乃是大变之世。朕亦未曾想到局势之变化会有如此之大。如今商贾奋发,世家惶惶,商贾却又不得不依赖世家,世家也须臾离不得商贾,其中盘根错节,非三言两语可以尽道。然不管如何,都要明白世家和商贾已经不再是高下关系,而将成为大唐的两足。汝行道可愿意一足高一足低?世家长于理政,根深蒂固,治理国家不能不依赖他们,却也要防备他们为私利而误国家。商贾长于进取,流通天下,没有商贾国家就没有财赋,没有财赋何谈中兴何谈盛世?商贾地位已然不可压制,却也要防他们贪得无厌,计利忘义。汝为储君,当此大变之世,当明白解决这一问题答案并不在圣贤书上,圣贤并未遇过这种情况,所以也不能相信那些打着圣贤旗号说事的人,打着圣贤旗号的,往往说的是自己的道理,可不可靠,有没有理,谁都不知道,只有看实效。汝现在就可以在东宫读书观事,深思其中道理。”
过了三个月,经筵结束之后,李诵又训诫太子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史公此言诚不欺我。这一届经筵上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可是其中关节何在?一个利字而已。商贾言利,世家何尝不言利?不过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罢了。世家有道德,商贾何尝无道德?只不过两者‘利’来源不同,道德也就略有不同罢了。你站在高处,要看得分明,解决事端的钥匙或许也在一个‘利’字上。”
太子李纯已经三十大几岁了,总是被李诵这么训诫来训诫去,连李诵也觉得不是个办法,所以李诵打算让李纯从实际事务入手。永辉元年经筵之后,李诵就下令,由太子李纯分管商部和农部。至于太子一直想管的京师大学堂,李诵却还是让老四他们管着。
李诵对裴度道:
“学问上的事情,从政的关注些可以,但是还是少管些为好。”
永辉元年的大事确实有不少,真要让李纯去管学问,他还真没有时间兼顾。首先还是战事上,六月,三万吐蕃精锐出石堡城寇边,郝玼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在湟水边上大破吐蕃大军,斩首五千余级。吐蕃军仓皇过河,溺死者不可计其数。此战之后,郝玼乘胜再趋石堡城,依然是无功而返。不过此战确实如李诵预料,一战之后不是有三万以上兵力,吐蕃人再不敢轻启战端,郝玼在陇右也博得了和哥舒翰一样的声望。
在河西,史敬奉训练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永辉元年八月,在粮秣统计司组织发动下,伊州汉民发动起义,史敬奉和李继言兵分两路,直取伊州。十月,唐军克复伊州全境。李诵下令设立伊州大都督府,任命名将李愬遥领伊州大都督,白祖望为伊州刺史行都督事。又下令迁沙陀五百帐往伊州,划给草地。这五百帐沙陀从此也就承担了骚扰回纥,挑起和回纥冲突的任务。
在民事上也不安稳。这一年虽然年号叫永辉,不过老天还真是不给大唐面子,南方洪灾,北方旱灾,管着商部的李纯眼看着从自己分管的这块调拨了大量的钱财赈灾,心情真是好极了。不过旧派是越来越看不惯太子了。
永辉元年十一月,幽州大都督、卢龙节度使、同平章事、吴国公陆贽病逝。李诵再次垂涕,下令追赠陆贽司空,罢朝三日。李绛出朝调任幽州大都督、卢龙节度使。永辉二年六月,因为李绛不熟悉边事,改为浙东观察使刘禹锡任卢龙节度使。
永辉二年正月,近卫大将军、凉国公李愬离京就任伊州大都督,葱岭道行军总管。唐正式开始了收复安西北庭之战的经营。
永辉二年五月,北方继续大旱,回纥缺粮,爆发内乱,旋即各部南下就粮,骚扰唐边境。唐伊州大都督李愬,河西节度使李光颜、朔方节度使田弘正三路大军出击,大破回纥。田弘正收复定襄,李光颜收复凉州,李愬收复安西四镇。回纥一部归附大唐,另一部则被迫西迁,祸祸黑衣大食去了。
收到漠北大捷的战报的时候,李诵赤脚从床上跳了起来。等到大臣们来到的时候,李诵已经冷静了下来。李诵对群臣道:
“可惜时机忽然而来,我朝准备不足,不然一定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眼下要提防的,便是吐蕃、黑衣大食、回纥三家合流,共同对付大唐了。”
为应对大旱,以大捷的名义,李诵再次下诏大赦天下,蠲免赋税,同时下令太子巡视河南河东河北。paóshu⒏Сom
郯王李经以及由均王改封密王的李纬因为大旱期间不知俭省体恤民情,反而肆意为乐,被李诵贬斥降为郡王,责令他们闭门读书思过。与二王过从甚密的几家世家子弟皆受到李诵的斥责。
永辉二年冬十二月初七日,李愬、李光颜、田弘正回朝,李诵在延英殿设宴,犒劳北征的有功将领。席间,有大臣以天下大定,四方无事称颂李诵,李诵一时高兴,多饮了几杯。当夜,李诵旧疾复发,驾崩于大明宫。
此时,太子尚在河北巡视,在长安的,是郯王李经和密王李纬。李忠言捧出了李诵的遗诏······
(到这里,本书的故事就结束了,但是编辑没有发话,还不敢正式宣布。有许多感慨感激感动的话,且待下次讲来。)